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8月份国内汽车产销数据数据显示,8月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9.5万辆和238.3万辆,环比下降2.4%和1.5%,同比增长38.3%和32.1%,增速均高于上月
8月份,汽车生产和供应能力受到很大影响本月,川渝地区持续高温干旱造成水电出力大幅下降,电力供需矛盾突出汽车工业相关企业响应政府要求停产让利于民,部分地区汽车企业生产供应能力放缓,对我国汽车工业经济运行造成一定影响中汽协副秘书长陈世华在发布会上表示,虽然8月产销量较上月略有下降,但同比仍呈现高速增长
伴随着购置税优惠等促进消费政策的不断发力,乘用车消费稳中有增,逐步回归常态,商用车产销今年首次实现同比增长,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和汽车出口同比均创历史新高。
从累计销量看,1—8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696.7万辆和1686万辆,同比增长4.8%和1.7%,为二季度以来首次产销双增长。
中汽协预计,在促进消费政策的作用下,以及电力短缺的缓解,加上传统黄金消费旺季的到来,未来几个月乘用车仍将呈现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和汽车出口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
根据此前披露的数据,中汽协认为,2022年,中国汽车销量有望达到2700万辆,同比增长约3%其中,乘用车销量预计2300万辆,同比增长7%左右,预计商用车销量为400万辆,同比下降16%左右,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达到55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56%
乘用车产销明显受政策推动。
从8月份乘用车产销情况来看,国家实施的购置税优惠政策效果继续显现。
8月份,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5.7万辆和212.5万辆,环比下降2.4%和2.3%,同比增长43.7%和36.5%其中,传统燃油汽车国内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7.2万多辆1—8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480.3万辆和1465.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7%和11.7%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以来,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延续了良好态势。
8月份,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02.9万辆,同比增长45.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8.4%,市场份额比去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其中,当月国产高端品牌乘用车销量35.1万辆,同比增长43.5%从近三个月的情况来看,一些高端品牌也受到购置税优惠政策的推动,市场回暖明显
1—8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699.8万辆,同比增长24.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7.8%,市场份额比上年同期提高4.9个百分点其中,高端品牌乘用车国内销量达237.3万辆,同比增长6.6%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商用车产销自去年4月以来首次实现同比双增长8月份,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3.8万辆和25.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1%和4%1—8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6.5万辆和220.6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4.1%和36.2%
今年5月,国务院明确,中央汽车企业发放的900亿商用车贷款延期半年还本付息。
我们7月份判断全年商用车销售目标是400万辆,但前8个月才达到220万辆,剩下4个月压力很大陈世华表示,伴随着一批成熟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实物量,商用车产销形势将逐步好转
8月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上升至22.9%。
8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依然表现良好,产销同比继续高速增长单月产销量再创新高,分别达到69.1万辆和66.6万辆,同比增长1.2倍和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8%,高于上月
1—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97万辆和386万辆,同比增长1.2倍和1.1倍,市场份额达到22.9%。
虽然新能源汽车面临原材料成本上升,芯片短缺等挑战,但产销量继续呈现快速增长,行业转型升级效果进一步巩固。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下半年新能源汽车有望延续高增长态势中汽协预测,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55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56%
据最新消息,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将执行至2023年底这是自2014年我国首次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以来,该优惠政策第三次实施预计新增1000亿元免税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
日前,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伟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2025年普及率20%的目标,大概率可以提前三年,也就是今年实现。
除了新能源汽车,8月车市的另一大亮点是汽车出口创历史新高8月份,汽车企业出口30.8万辆,同比增长65%,连续创出历史新高,实现出口历史上首次超过30万辆1—8月,汽车企业出口汽车181.7万辆,同比增长52.8%
伴随着车市持续回暖,各界对全年车市的判断已经转向乐观购车减免税政策的刺激将进一步促进三四季度乘用车消费可是,中国的汽车工业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中国经济发展仍略有波动,复苏的基础仍需加强汽车市场仍需政策持续提振,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全球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再次上涨,国内疫情更加分散和频繁,给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不确定性中汽协指出,上述因素将影响汽车行业经济运行质量,需要行业企业密切关注,认真对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