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收购外部资产,无论拟收购标的大小,只要最终是为了公司业务发展,多数时候都是被市场认可的当然,作为重要的前提之一,详细,公正的信息披露是不可或缺的
根据证监会《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上市公司筹划实施重大资产重组时,相关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当向全体投资者公允披露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关信息。
但显然,今天的主角王源谷在执行这一规定时似乎出现了偏差。
01
元谷收购计划大涨。
公开资料显示,王源谷在2022年7月14日发布的股票交易异常波动补充公告中首次披露了公司的资产购买计划当时公司表示,计划收购的目标公司主营业务为R&D,生产和销售电力安全产品通过本次收购,公司希望利用目标公司现有的市场渠道资源,通过销售渠道协调,扩大公司RFID技术和产品在电力行业的应用
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曾号称中国物联网产业的代表企业,是中国RFID行业首家上市公司,有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63计划项目承担者的光环加持如果收购真的能够发生,考虑到可能的互补效应,对公司基本面无疑是利好当然,很多基金似乎并不想等太久,而是提前开始炒作
从市场数据来看,王源谷早在公司资产购买计划披露前的7月份就出现了放量上涨,甚至连续收出两个涨停,明显背离了市场指数和行业表现这样的趋势让许多投资者摸不着头脑,直到上述公告发布
02
热门资金排行榜
龙虎榜数据显示,2022年王源谷仅两次登上龙虎榜,第二次是在资产购买计划披露前的7月13日席位合并后,当天上榜的9个席位均为各色券商,其中主力游资之一的财通杭州上塘路和有散户团之称的蔡东拉萨东环路,蔡东拉萨团结路营业部,热度无疑最为抢眼
从榜单上9个席位的净买入卖出金额来看,蔡东2个席位合计净买入金额仅略高于100万元,而财通杭城上塘路等1至4个席位净买入金额均在1000万元以上,可见游资做多的决心但问题是,游资这么准,参与收购的利好消息叠加,由于披露较早,也不是不可能,只是细节还有待证实
诡异的问题还不止这些。
梳理王源谷收购公告发布后的所有相关公告可以发现,虽然公司每个月都会向社会公布收购的谈判和进展情况,但收购方是谁,预算是多少,以及可能的收购细节,公告中都没有提及而且在被保密了半年之后,股东们等到2023年1月才终止了计划中的收购,而不是收购成功此时上述信息仍未公开,与2018年公司宣布全资子公司收购OEP10B.V .时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元谷对收购细节讳莫如深,也难怪有专家在接受《今日北京商报》采访时会指出,是否涉及忽悠收购可能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收购资产时,技术或其他保密部分不公开是可以理解的不过,王源谷也选择不公开不涉及机密的信息,比如对方的收购,预算等难免让人对收购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在这里,一些投资者可能会问,王源谷究竟为什么如此坚持不懈地推进收购,而细节却不得而知金融数据可能是这个问题的有力答案
03
财务数据不容乐观。
尽管王源谷的公开信息中有很多高科技元素,但该公司公布的利润数据似乎与此不符。
据统计,王源谷上市后的所有年报中,只有2019年和2020年净利润绝对值超过2亿元以2019年为例,王源谷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43亿元,创上市后新高但仔细挖掘可以发现,这7.43亿元几乎全部来自非经常性损益,扣除后的利润只有600万元
这么多投资收益从何而来根据王源谷公告,公司于2019年9月20日减持思维控制的股份,贡献净利润6706.92万元出售完成后,由于公司对思维系列的控制权不再具有重大影响,思维系列的控制权由长期股权投资变更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2019年产生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6.89亿元
显然,持有股权的会计分类变更确实让王源谷获得了不少短期收益,但未来的收益也与股权的市值深度绑定我相信这也是2020年亏损明显的原因之一——当然,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都和公司标榜的高科技元素关系不大
退一步说,即使王源谷的盈亏一切正常,公司高比例的三项费用从财务角度来看也难以长期持续。
据统计,2013年之前,王源谷的三费占比不到30%,但2014年后开始逐渐上升,到2018年甚至超过57%虽然此后比例有所下降,但大部分时间保持在40%以上毋庸置疑,如果公司年收入的大部分都花在了三项费用上,那么王源谷的成本控制能力确实堪忧
问题不仅如此截至最新财报,王源谷三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47%,按照申万行业分类,在37只同行业股票中排名第一即使考虑到统计口径上可能存在的差异,这个数据也意味着,与同行业其他上市公司相比,公司似乎更愿意花钱来维护自己的品牌形象——当然,投资者可以通过对比净利润来看效果
元谷之所以着急收购,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公司业务一直难有起色,自己冲了医院,甚至在业绩的压力下,无视了信披系统的要求现在,稀里糊涂就结束了收购这样的儿戏是对投资者的不负责任
。